從《調教你男友》思考婚姻|想兒子當一位成熟的丈夫,請今天開始「調教」

你兒子會是位成熟的丈夫嗎

點先為之一個成熟嘅丈夫?」是 POPA學問 上其中一條問題。

——而我相信,在婚姻中,每位太太心中,都可能問過這條問題,而且各有各的答案。同樣,相信每位男士,心底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疑惑,而且可能只能自己找答案。

男士:從來沒有人告知我們要如何處理親密關係(特別是在婚姻中)

上一代除了告訴我們,男人要有擔當,揹起頭家,似乎很少家庭會著重教男孩子如何成為一位成熟的丈夫,如何對待女性,如何處理親密關係。

去看 ViuTV 的真人SHOW《調教你男友》,感覺父母都應該看看,特別是有兒子的父母。

《調教你男友》

這或許是一場遲來的教育

光聽節目名,你或會以為是一場胡鬧,細看下去,六個大男孩跟著主持人梁祖堯在七天隔絕外界和女朋友的離島生活中,一同思考如何成為一個好男人。

頭幾集的「調教」迎合了大眾對男性形象的要求:要他們斬魚展示膽量;安排工作人員扮受傷,測試他們是否懂得照顧他人。然而,節目的後半部份才是真章——他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各段過去或現在的關係,實實在在的感受和「所作所為」,還哭得嘩啦嘩啦。

《調教你男友》和教養的關係

一句多謝,一頓親手煮的飯,一首法文歌,兩束心有靈犀的鮮花,相比節目一開始所標榜的男性特質:膽色、擔當、力量,這些都來得更加「成熟」。

但是,這樣的一個節目,跟親子教養有什麼關係?又不是調教我老公(媽媽們應該很想快點有這一輯)!

的確是呢,父親們看這個節目,可能會看見自己;母親們或許會想起了另一半。

我好奇的卻是,看過節目,父母們可會想到要如何把眼前的寶貝兒子教育成一個能稱得上是好男人的兒子?

坦誠關係中的脆弱

很多人說,男女的教養大不同。做家長教育的我,不敢貿然說是;但也無可否認,這的確是許多家庭的現況。

當孩子一路成長,女孩子多半會聽過父母教你如何保護自己,或者怎樣才算體貼另一半。或者從來,媽媽和女兒談感情事,總是相對易開口。男孩子呢?父子或母子間,要聊到自身在關係中的脆弱,恐怕並不容易。我們甚至期望男性不要軟弱,硬起來,頭家靠晒你。

所以參加者阿餅分享的其中一個得著,我印象特別深,他說:

「真正能讓身邊人感到安心的,不是頂硬上,只管說『不用怕,我來負責』,而是在自己做不到的時候,能和另一半坦誠:『我做唔到,不過我會同你一起努力』。」

做個真的漢子!做給誰看?

從「頂硬上」到「一起努力」,不就是從「真漢子(a real man)」走到「好男人(a good man)」的另一端嗎?

這是什麼意思?那就要借用美國 Stony Brook University 的社會學系教授 Michael Kimmel 的分享了。

專門研究性別的 Kimmel 教授訪問過許多年輕的男性,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你認為怎樣才算是一個好男人?」

大部分男生的回答都很「正路」:負責任、保護者、有犧牲精神、會體諒人、為弱者發聲。這些質素甚至可以說是無分性別,任何「一個好人」都應當有的。

然而,當他換個問法「如果我跟你說,『頂硬上!做個真漢子!(Be a real man)』,你又會想起什麼?」他得到的答案卻是:

當他再追問這些是從哪兒學到這些的呢?——父親、教練、同輩、兄長……當中幾乎沒有女性。

Kimmel 教授指出這反映了「真漢子」並非真正內在的質素,而需要「表演」出來。更重要的是,這些特質的觀眾並非女性,而是其他男性。(“Being a real man isn’t something “internal,” but something performed — for other men.”)

假裝的堅強會成為關係中的那堵牆

Kimmel 教授自己也是男性,所以他深明,在一個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展現「雄風」要取悅的對象往往不是女性,而是身邊和你稱兄道弟的朋友或男性長輩。成為「真漢子」的教條有時甚至會與「好男人」的真諦相違背。

就像阿餅,一開始以為揹晒上身就是好。要堅強、有能力解決所有事。然而,當伴侶明明看到你焦頭爛額了,你還是不願坦誠自己的脆弱,讓另一半看到真正的自己,這倒反成了關係中的一道城牆。

硬撐其實並沒能讓你成為好男人。這時就會覺得節目的英文名改得好——「Be a better MAN」 ,而不是「Be the real man」。

PHD Michael Kimmel (Stony Brook University New York, USA), Foto: www.stephan-roehl.de

一位女孩子的父親希望你教會你的兒子的事

那如果你是一位男孩子的父母親,並希望兒子更早的能了解到這些事情,或是為他培養出足夠的能力,在適當的時候去思考關係,接受自己的脆弱,那可以怎樣做呢?

早前讀到一篇國外的文章,一位女孩子的爸爸體會到社會還在追捧「Real man」的教育,欠缺對「Good man」的理解,所以他分享了幾件事很想告訴「男孩子父母」的事,借來參考加上我的想法,跟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1. 「女性化」一點都不壞,甚至乎是好事

「不要像女生一樣,哭哭啼啼!」
「做事俐落一點,別姐手姐腳!」

——似乎不論在哪種文化,基於男女的生理不同,社會的性別形塑都有共通點。華人社會認為男子流血不流淚,西方社會同樣推崇男子氣概,人們習慣將不希望兒子擁有的特質與女性連繫。

然而這樣的說話背後正傳遞著兩種訊息:

一、男生不該輕易表達情緒,或擁有別於「男子氣概」所描述的氣質。
二、男生比女生優越。女生做不到男生能做的事,所以才會這麼「情緒化」。

情緒其實無分性別,喜怒哀痛,人皆有之。若我們沒能教會孩子體認到情緒的重要性,他們需要和自己的情緒割裂,那恐怕他們也難以理解和同理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 溝通,要說也要聽

「你係男仔,勇敢啲,大家睇你頭。」我們都希望孩子有擔當,甚至能有領袖才能,所以我們總鼓勵孩子 Take the lead!然而,能言善辯與「有佢講無人講」的霸道,有時是一線之差(當然,這並非男士獨有!)。

在我們極力希望孩子擔起領袖位置的時候,不妨也讓他們了解到聆聽和作為一個能配合別人的 Team player 同樣重要。這點可謂男女適用。

3. 沒有女性是完美,男性亦然

女生們看韓劇,男生們看 AV——有人這麼說——我們都是從不大現實的文化產物來了解兩性關係的。

沒法子,因為每個家庭各有文化,有些家庭能較比較開放的談,有些則比較保守,而通常在保守的家庭,孩子要從何獲得對愛情、親密關係的理解,甚至性知識呢?不外乎朋輩、網路以及文化產物。

那位外國爸爸認為父母有種責任叫做:告訴孩子現實和理想的分別。

這其實也是男女適用。當認知到世上無完美的女性/男性,孩子也該明白到自己同樣不是完美的。親密關係並非去尋找理想中的另一半便一勞永逸,而是認識一個真實有血肉的人,通過相處、磨合和接納對方的好壞,慢慢建立起來的。

4. 支持伴侶,不代表為對方解決問題

有問題,Fix it!——我不肯定這是因為男性想要 be a real man,還生理的構造使男人都有成為「問題解決師」的傾向,或者社會教化使男性傾向理性思維。但很多時候,一個人分享自己正在面對的困難(有時根本談不上是問題),需要的並非一個解決方法。

如果我們能教會兒子傾聽,那他應該也能做到這點,去明白伴侶所需,而不是單方面的把事情揹在身上或者指點江山。

5. 永遠不要在他人面前以另一種方式對待她

如果孩子明白我們不需要演出自己的「雄風」給誰看,那末,對待另一半的方式又何需人前人後兩個模樣?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比時時刻刻做真實的自己快樂。

參考資料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