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街坊阿姨」,謝謝你給我的兒子的愛

親愛的「街坊阿姨」,謝謝你給我的兒子的愛

#78 Amy (仔,5歲半)

「別人見到『阿姨』帶兒子出出入入,都以為他們是倆婆孫;其實『阿姨』只是一位街坊朋友。過去五個寒暑,就是她,在我和丈夫上班的日子,幫忙照顧兒子。每天早上返工前,我便把兒子送到阿姨的家。由嬰兒時期一日餵幾餐奶、換片抱睡,到現在接送他往返幼稚園,午餐後看管他、督促他做功課、吃完晚飯返屋企,都由阿姨一手包辦。

『為何不請外傭?差不多的價錢,外傭還會做家務,划算多了!』不少人這樣說,我卻不認同。首先,外傭說另一種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與我們南轅北轍,溝通上多了幾重障礙。我對外傭一無所知,卻要和他住在同一屋簷下,幾多僱主和外傭因著不了解、不明白、不信任而產生矛盾、磨擦,家中連連上演六國大封相,我聽見都怕怕。

阿姨可不同,大家住樓上樓下,這裡的街坊鄰里我都很熟悉。她湊巧是我親戚幾十年的老朋友,以前做過什麼工作、家裡有什麼人、是否吸煙,我亦一清二楚。加上大家都是廣東人,傳統的襁褓之道、小兒保健常識、藥膳忌諱,一講就明,無須翻譯解釋,這就省卻不少心力。

「阿姨」帶兒子出出入入,人人都以為他們是倆婆孫;其實「阿姨」只是一位街坊朋友,一位早就親密如家人的街坊。

一路以來,阿姨都悉心照顧兒子。平日會因應氣候季節的轉變,炮製各式各樣的保健湯水,幫兒子打好底子。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兒子一直很少傷風感冒,我覺得那些愛心湯水功不可沒。阿姨又會每天帶他到街市買菜,讓兒子自己揀選材料,然後煮他喜愛的菜式,鼓勵他自行進食。

日夜相處,他倆早就親密如家人。每逢兒子買新玩具,總要第一時間拿給阿姨看;有時我們去了什麼好玩的地方,或看了一齣精彩的電影,兒子會叫我下次多買一張票,預上阿姨的份兒。可見在兒子心目中,阿姨的地位舉足輕重。不止如此,連阿姨的丈夫也很愛錫兒子。有一次,兒子撞傷了,瘀血好久不散,叔叔便拿自己上山採的草藥幫他外敷,一敷即好! 這些額外窩心的關照,又豈能以金錢來量度呢?

阿姨有豐富的人生和育兒經驗,我甚至告訴她,兒子若頑皮失禮,可隨便教訓他。事實上,當兒子犯錯,阿姨亦不會縱容,但性情溫和的她,從不發脾氣,只會循循善誘的說道理。可能是耳濡目染,兒子跟著她,情緒也很平靜,很自在;絕少會大吵大鬧的撒嬌。

得到阿姨幫忙湊兒子,我心感慶幸。表面上,我和她是賓主一場,但存在我們之間的關懷、尊重和信任,是一種難得和寶貴的緣份。」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