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夢想(下)|我真的想談我的夢想,而不是孩子的

媽媽的可能性

上回說到,我未成為媽媽已達成了「成為學者」這夢想,真是非常幸運。

這個夢想的萌芽要追溯到我在中四的時候。

雖然我是讀理科班,但我並沒有真的愛上「科學」,它給我的印象甚至有點悶。當時我對大學選科都抱著一個「煮到埋嚟先食」的心態,到中七交申請表時再算啦!

每個人遇上夢想的一刻都很美麗

但在一個星期四下午的小息,我如常收到經學校訂閱的《明報》。當中有一個專欄,每星期介紹一所大學一個學系的資訊。那一天剛好介紹「生物化學系」。

原來生物化學不是「生物系」加「化學系」的混合體,它是研究生命最基本運作的學科——即是在細胞內各種化學作用是如何推動細胞間的溝通、組織的形成、系統器官的運行,以及疾病的成因和治療方法。我發現科學並不一定是冷冰冰的知識,它原來可以十分有趣和「貼地」,自那天起我對科學完全改觀,生物化學亦順理成章成了我大學選科首選的學科。

進了大學後,我更加找到機會在實驗室當助理,跟著攻讀碩士和博士的師兄師姐做不同的實驗,看到他們畢業後一個跟一個去美國或歐洲各國工作。

成為「學者」便漸漸成為我的夢想,因為我喜歡觀察和找尋問題的答案,研究工作不但是我的興趣,更可以周遊列國,到不同地方出席論壇,甚至去工作,體驗當地的文化生活。

在二十來歲,我的夢想已不再是空話,而是一步一步達成了的事實。

當了媽媽後仍可談夢想?

只是,成為媽媽後,一切都放下了,我甚至以為自己再沒有機會談夢想。

哪位父母不是這樣?我又想起那些舊同學聚會上的朋友,他們比我早成為父母,或許早就經驗到為孩子放下理想和事業,所以才會把自己接下來的夢押在孩子的未來。

但原來這並非唯一的選擇。

就在小人仔兩歲,開始上半日預幼班後,我想用那僅有的三小時,做一些「為自己」而做的事。機緣巧合,看到 POPA 招聘「助理編輯」的帖文。編輯其中的一句:「當日就喺膽粗粗見咗呢份工,一做就五年嘞。」又是「膽粗粗」,我便把履歷寄出去了。

最後我沒有成為助理編輯,反而在編輯的鼓勵之下,投了第一篇稿,分享一本對我育兒影響很深的書。

「夢想成真」永不會嫌遲到

文章刊登的那一天,有很多讀者看了我寫的東西,留言分享了不同的感受,更有讀者想找文章介紹的書來看,我的心裡有一種很奇妙又興奮的感覺。接下來寫了一篇又一篇,分享了育兒、家庭和成為媽媽後心態變化的文章,至今也快一年了。

其實,「寫作」正是我小學時代便已萌生的夢想。我覺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創作,跟一大班不相識的讀者交流,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但隨著我讀了理科,開展科研工作後,寫作這回事也無聲無息地放下了。

就在誤打誤撞之下,我成為 POPA 其中一位「作者」,實現了兒時希望用寫作與讀者溝通的夢想。人生,真的有太多可能性!

雖然計劃往往未必在掌握之中,加上成為父母後,很多時已把自己放在很後的位置,夢想會變很非常遙遠。不過,孩子會漸漸長大和自立,我們也不會再像他們嬰孩時被弄得團團轉。當機會出現時,我們有沒有勇氣重拾追求舊日的夢想,或者開創新的夢想呢?

小人仔畫麻雀

我很想記住自己追夢的心情,期待有朝一日,小人仔會告訴我他自己的「夢想」,我可以跟他分享自己的經歷。而我,能陪伴他追尋自己的夢想,「餘生與你歷險」,必定是我一段獨一無二,只此一次的體驗。

圖片來源:Pexel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