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你講咗今晚唔返黎食飯,但係我特登煲咗湯俾你喎……」
「你又出去呀?又得返我一個喺屋企…」
——你以為這是太太向老公撒嬌?其實這是我一位朋友的奶奶的口頭禪,這些話當然不是說給我朋友聽,而是朋友的老公。
▋都是野蠻奶奶的錯?
朋友跟她老公兩個三十出頭,由交往到結婚,二人常因婆媳問題鬧不快。即使二人已有愛巢,奶奶也會叫兒子每周回家陪她服侍她;如果兒子跟媳婦想享受二人世界,奶奶就會聲淚俱下,說自己一個人多麼多麼可憐,多麼多麼寂寞。
兒子難抵年老母親的眼淚攻勢,不得不聽話做個孝順仔。太太提出過不滿無數次,丈夫承認情況不理想,卻總只會慨嘆自己身不由己、無計可施。
「奶奶都係咁,控制欲太強。」——聽完這個案分享,大概大部分人也會這樣下結論。老實說,當初我聽完朋友訴苦,腦海第一時間也是浮現這種想法。
直到最近讀了家庭治療師王愛玲博士的《代代相愛》,我才發現這是一種很偷懶的思維,因為一段關係、一個家庭的運作原來複雜奧妙得多。
▋夾心男人「沒有立場」的立場
書中第一個故事,無獨有偶,也是個婆媳相爭,男人夾在中間做磨心的典型故事。
夫妻陳生陳太與奶奶同住,有兩個兒子,奶奶總對媳婦如何湊仔諸多意見。例如媳婦想帶兒子外出玩,接觸新事物;奶奶卻擔心孫兒出街玩不吃奶,要求媳婦和孫兒留在家中。
兩女相爭,自然想得到二人之間那男人的支持。陳生卻說自己沒有立場:「對於我來說,各有各對,各有各的道理,我排解不了,只想一死了之。」
可是旁觀者清,從陳生與治療師的對答之間,幾乎所有人都看得出來他並非真正「沒有立場」。陳生不時誇讚母親的育兒經驗,批評太太教仔上的不足;在婆媳雙方發生衝突時,他的沈默便是站在了母親一方。
大家大概讀得咬牙切齒吧。這個男人真靠不住,放任媽媽「欺負」自己的太太,還說自己是苦主?情況就如眼前有火災,你用汽油去救火,還抱怨著為何火愈救愈旺。
▋家庭治療師眼中的三個人
「婆婆(編按:奶奶)這樣大權力,是兒子賦予的。」就連治療師都這麼說了!
在治療師的引導下,丈夫坦承了他對母親其實不是凡事認同,只因為自小父母離異,看著母親含辛茹苦帶大自己,所以才會從小到大也很孝順、什麼也順母意,久而久之,母親自不然以為自己「啱晒、大晒」。
奶奶的專橫跋扈,不是憑空而來,而是與丈夫的沒主見互為因果。只是,陳生察覺不到。但你以為只有陳生助長奶奶氣焰嗎?治療師可有另一種角度。
陳太因為在家裡受太多委屈,所以總會抓緊機會在丈夫面前據理力爭,說奶奶的不是。然而,愈說奶奶的不是,丈夫便愈要維護自己母親。丈夫平時在母親前不敢表達自己,內心埋藏了好多感受,他最需要的其實是個聆聽者。而陳太卻因久歷失望,對丈夫只餘下抱怨和不信任,不知不覺也把丈夫愈推愈遠,丈夫跟奶奶的聯盟便愈堅固。
陳太如夢初醒,明白到為何初相識時明明健談的丈夫,今天愈來愈沉默;也明白了如果想得到丈夫的支持,也許兩口子平常也要有多些關顧和交流。
▋「看不見」到「看見」
我靈機一觸,把陳生陳太的故事分享了給我那位朋友聽。
原來,她奶奶也是寡母婆湊大兒子,所以老公自幼很聽媽媽話,很怕讓媽媽傷心難過。而我這位朋友,性格比較剛烈,說話直腸直肚,就著奶奶的事,很多時其實她更恨的是丈夫,恨他的懦弱怕事、恨他不去解決問題。
過去「看不見」,如今朋友終於「看見」了——為何老公會如此怯懦?為何奶奶會如此依賴兒子?但更重要的是,她看見了自己能做些什麼。
最後,她選擇放下對錯,好好跟丈夫心平氣和談一談。
▋關係之中,對錯之外
我覺得這位朋友很有智慧,畢竟,假如還要再爭論誰對誰錯,無疑是捉錯用神的,因為這根本不是某個人的「問題」。
王愛玲博士借著故事所展示的,正正是家庭系統治療的核心信念:每個家庭也有獨特的互動模式,而這個模式,每個家庭成員也有份形成與維繫,彼此是來回影響著大家,用佛家語言來說,就是「共業」。
既然一個人的負面行動,會在家庭的圈圈中流轉,從而影響所有成員;那麼反過來說,一個人的正面能量,也必能夠在家庭之間流動。如果對方感受到你的改變,他也會開始改變,而他的改變又會倒過來影響著你。回還往復,生生不息。
作者:王愛玲
出版: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