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咪,你塊面都幾滑嘟嘟吖!」
但並非我的皮膚特別好,而是有次我跟她慨嘆年紀開始大,皮膚變得「嚡烚烚」。她怕我老,怕我會死,以為只要稱讚媽媽「滑嘟嘟」,我便會長生不老,能永遠伴在她身邊。
有次她頑皮,我打趣說:「你再激我,我就好快老㗎啦,話唔定聽日就變咗個八十歲老婆婆!」「咪咪,唔好!求吓你唔好老啦,最多我乖乖聽話。」女兒的關心卻使我內疚起來,我想像哪天我真的走了,她將如何面對?現在的我能陪伴那刻的她嗎?
所以我想學《我離開之後》的作者,給女兒寫下一本媽媽離世手冊。
這本關於生死課題的著作,書名下有句小小的英文標題 “A mother’s wisdom to her daughter”,沒錯,這是一本媽媽寫給女兒的人生指南,但正確來説,它是一位母親奉女兒要求而寫的離世手冊,好讓她適應日後沒有媽媽的日子。
坦誠面對死亡和那之後的日子
我喜歡這書,因為它讓我明白死亡不一定要呼天搶地,但同時它又非常「貼地」,作者從未要求女兒去否定親人離世的傷痛和思念,相反,她鼓勵孩子坦誠面對自己的感受:
妳現在需要一個好朋友,就算要立刻搭飛機來看妳也在所不惜的那種。告訴她妳需要什麼,請她聽你說話,陪你一起哭,天南地北地聊,或是就這樣靜靜坐著。去妳最喜歡的二十四小時餐廳,吃個派,喝杯咖啡,聊一些跟死亡扯不上邊的事,或是直接告訴她失去我是什麼感覺。告訴她,我以前是怎麼讓妳發笑,或是怎樣把妳逼到快要抓狂。
在哀傷之中,作者又嘗試以幽默引領孩子繼續前進。好像她清楚知道自己的離去會讓女兒無法振作,於是就建議孩子趁機打掃房間,重整生活,而重點是確保她趕出門的時候能順利找到襪子(對呀,即使媽媽走了,襪子還是要穿的)。
我在想,或許我也可以學書中的媽媽那樣給孩子一些好笑又不失實用的建議。
我不怕死,但我擔心孩子
話說回來,我以往很少去想死亡之類的事。但隨著步入中年,外表跟體力上的變化,加上這大半年來所發生的事,實在令人有種「今日唔知聽日事」的感覺。
你問我怕死嗎?又不然。但始終家裡有孩子,還要是獨女,偶爾也會去想要是有天我走了,她真的行嗎?沒有媽媽晚上為她蓋被,她大概會時常著涼吧,還有粗心大意的她肯定總是遺失東西。我一方面希望女兒能找到個真正疼愛她的人,組織家庭,另一方面又擔心她個性倔強,易生磨擦。萬一受了委屈,又或是夫妻爭吵,可以向誰傾訴?
給母親和女兒的一點安心
我開始明白為何書中的女兒會請求媽媽為她寫一本離世手冊。
作為媽媽,我也切實地想為孩子事先寫點什麼。可能是關於工作、婚姻以及生孩子的想法,又或是純粹一些生活上的叮嚀。我並非要她完全聽從我,因我相信她長大後也會有自己的看法,我只希望若然有天她感到迷惘,我的說話能給她一點方向和力量。
我在想,如果這樣做是給在世親人的一份安心,那麼對往生者不是也一樣嗎?
我想你記住媽媽的味道
於是我開始認真寫起來,但我發覺要對女兒説的話實在太多了。我能夠想像當一個人真的時日無多,是會特別囉嗦的。爸爸呢?如果是爸爸們寫的話大概會精簡俐落一點,畢竟男人天生不太擅於情感表達,亦沒有女人那麼多慮。只是當真的快要跟家人道別,我相信除了簡單的一句「我走了,勿念。」還是會有其他想跟孩子訴說的吧。
雖然死後會有人時常想念自己的感覺很好,但我不希望女兒每次想起我都只有傷心落淚,這樣我恐怕會因為擔心牽掛而無法真正RIP。所以我決心從今天起好好訓練她獨立,還要教她兩道拿手小菜——「滑一滑獅子狗蒸水蛋」和「偽All Day Breakfast」(女兒曾說這兩味值米芝蓮十星)。
我不是擔心自己有朝一日兩腳一伸,孩子會餓壞。現在有外賣apps,就算不懂下廚也不成問題。但如果有天她想念我,可以從媽媽的味道中找到我。
「咁你第時會變咪咪天使嚟探我?」
「係呀,我到時仲會問你食唔食返碗咖哩添。」(書中提到咖哩可以治療心碎呀)
「邊有人會夜麻麻食咖哩㗎!」女兒聽罷哈哈大笑。
以往每當我跟這孩子談論死亡,她都會顯得很悲傷,這次她卻笑出來了。原來當死亡成為我們日常話題的一部分,並習慣以開玩笑的方式來面對它,就不會覺得那麼可怕。當然可以想像的是過程未必會很遂順,孩子必定會有逃避,又或是情緒起伏的時候,大人也一樣。但我相信到最後,我們會慶幸自己在生時曾百無禁忌地聊過這一切。
謝謝女兒,讓我有機會早點思考關於生離死別的事,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對於我這個剛步入四十,看似有點人生歷練卻又未完全看透世事的年紀,確是很好的一課。
《我離開之後》
著:蘇西.霍普金斯 (Suzy Hopkins)
繪:哈莉.貝特曼 (Hallie Bateman)
譯:吳愉萱
出版:三采文化集團